为什么我们要忍受那么多文学作品里的死亡? -j9九游会官方

2014-04-10 13:18:46   来源:译言网   点击:

  现实生活中有那么多虐杀——远到阿富汗战争、孟加拉国工厂灾难,近到俄克拉荷马州的龙卷风——再读到文学作品里虚拟的死亡,岂不是更令人难过?的确如此,特别是结束了我们非常喜欢的人物的生命。

  但是对读者来说,还是很难避免角色的终结的。死亡就如同缴税或是发微博一样普遍,作品需要表现这一点。当然了,角色的逝去正是作者用来引人入胜,使故事充满戏剧化的主要策略(相同的策略还有浪漫的情节,充满野心的人物等)。

  另一个巨大的吸引力就是读者们很清楚,作品里的死亡当然全都是虚构的——这意味着,他们和其他现实生活中的人都不是那些终生无法摆脱命运作弄的角色,这使他们不自觉地或是潜意识地松了口气。在我们悼念着讨人喜欢的角色的离世时,我们还好好地活着,也许还享受着那些坏蛋的最终报应。

  文学作品里最令人难忘的死亡是?太多的书中人物可以选择,在我要求你们列出它们之前,我先来说几部。但是为了避免过多的情节剧透,我将不会列出终极清单上的角色姓名。

  在夏洛特·勃朗特的《简·爱》中,小主角有位同学不幸去世了——在小女孩的最后一夜,简如此近距离的感受死亡,使故事更加令人心酸。(情节透露:简爱在孤儿院与海伦结下深厚友谊,一晚两人睡在一起,海伦因长期受肺结核折磨,最终在睡梦中离世。)

  在路易莎·梅·奥尔科特的《小妇人》中,四姐妹中的一位的逝去是19世纪美国文学史上最催人泪下的的事件之一,主要是因为这个角色是如此善良,还颇具斯多葛主义气质(有高度自制力, 能忍受困苦或不幸而无怨言或仍泰然自若的人)(情节透露:贝丝天生温柔善良,在一次替妈妈照顾外面穷困的邻居的孩子们时,染上了猩红热,从此身体一蹶不振,越来越虚弱,最后在家人的陪伴下,留下的未果的青春年华,升入天堂。贝丝在临死前还在做着力所能及的好事。——来自网络)

  桑顿·怀尔德的小说《圣路易里之桥》中,大桥坍塌致使几人死亡,让人不禁思索:为什么悲剧会发生,为什么特定的人会罹难。(情节透露:讲述了一位牧师试图在秘鲁的一座桥垮塌后揭示五位遇难者生与死的意义。)

  还有其他值得追忆的死亡吗?理查德·赖特的小说《土生子》里那场意外的谋杀?沃尔特·斯科特《艾凡赫》里可怕的骑士的死亡?值得记住的是托尔金的巨著《指环王》里最终堕入厄运火山的角色还是j·k·罗琳《哈利波特》系列里被死亡咒语击倒的伟大巫师?(情节透露:《土生子》讲述小说主人公别格·托马斯过着饥寒交迫的生活,他在白人眼中是“坏黑鬼”,而他对白人则怀着又恨又怕的心理,后来在无意中杀死了一个白人姑娘而被捕。当他被判死刑时,共产党员白人律师麦克斯出庭为其辩护,道出了别格犯罪的根源——社会的不公,但仍未扭转别格走向刑场的宿命。)

  《艾凡赫》通过描绘主人公艾凡赫的历险,表现了英国狮心王理查时期复杂的民族矛盾和社会矛盾。译者以为,这里“可怕骑士的死亡”指的是两位骑士艾凡赫与反派角色布里恩·布瓦吉贝尔的决斗,最终布瓦吉贝尔被杀死。

  关于《指环王》,译者认为被铭记的应该是魔戒最后被抛入厄运火山口。

  《哈利波特》里著名的死亡可能指的是两位:一个是魔法学校校长,且被称作“最伟大的巫师”阿布思·邓布利多的故去,一位应该是终极反派伏地魔被哈利波特击倒。)

  凯特·肖邦的小说《觉醒》中描绘了一场戏剧化的坠海溺亡,同样充满戏剧化的还有纳撒尼尔·霍桑的《福谷传奇》和杰克·伦敦的《马丁·伊登》。(情节透露:《觉醒》以对通奸同情的笔调刻画女主人公“性意识”的觉醒,大胆表露她追求婚外情的爱情观,女主角最后跳海自杀。)

  《福谷传奇》以布鲁克农场生活为题材,描写了一群内心苦闷的上层知识分子,离开城市到农村去组织村社,终因一事无成,失望离去的故事。

  《马丁·伊登》的男主角马丁最后生无可恋,跳海自杀。

  说到杰克·伦敦,他和其他一些小说家(包括左拉的《萌芽》)有时也会描绘一些令人心碎的动物死亡情节。在赫尔曼·梅尔维尔《白鲸》的结尾处,连海鸟都会陷入死亡漩涡,这不是很遗憾的事吗?

  说回到人类,文学作品里的死亡设置还包括菲兹杰拉德《了不起的盖兹比》里的车祸,当然还有埃里希·马里亚·雷马克在《西线无战事》里描绘的战争屠杀,以及雷马克的《生命的火花》、威廉·斯泰隆的《苏菲的选择》里因为受到纳粹集中营折磨而导致的死亡。

  小说里往往包含着各类人的死亡,比如苏珊·柯林斯的《饥饿游戏》三部曲中就有很多年轻角色死去,尼古拉斯·斯帕克斯《初恋的回忆》里女主角因病早逝。有死去的老年角色吗?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里的年老女族长的逝世就是无数例子之一。

  是不是还有特别奇怪的、颇具创意的甚至是相当恐怖的死亡?约翰·艾文(许多赫芬顿邮报评论家都向我推荐他的作品)的小说《苹果酒屋法则》里,一对夫妇在小河里嬉戏时被横冲直撞的圆木撞死;伍尔芙的小说《达洛维夫人》里有角色刺死在篱笆上;詹姆斯·克拉维尔的小说《幕府将军》里充满仪式化的自杀过程;狄更斯《双城记》里断头台上的亡魂;t·c·鲍伊的《窈窕疯人院》里大桶子导致的死亡;阿兰达蒂·洛伊《微物之神》里的男人被当局殴打致死;科马克·麦克锡的小说《血色子午线》里,有角色进入屋外厕所的时候被另一个人物吓了一跳……

  更别提那些恐怖、探案、悬疑及反乌托邦体裁的小说,描绘了大量尸体,我都可以单独开个帖子来写他们了。这让我想到了很多作家:斯蒂芬·金,埃德加·爱伦·坡,威尔基·柯林斯,达许·汉密特,雷蒙德·钱德勒,阿加莎·克里斯蒂——她的恐怖小说巅峰之作《无人生还》和《尼罗河上的惨案》。

  许多文学作品还用“死”字或是其他与死相关的词来组成标题,如薇拉·凯瑟的《大主教之死》( death comes for the archbishop),福克纳的《我弥留之际》(as i lay dying),果戈理的《死魂灵》(dead souls),约翰·格里森姆的《杀戮时刻》(a time to kill),乔伊斯的《死者》(the dead),阿瑟·米勒的《推销员之死》。

  你“最喜欢”(如果算是用词恰当的话)的作品里的死亡是?

上一篇:冯雪梅:也许我们都是书的囚徒
下一篇:亦舒:坏脾气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