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大多数省(区、市)知分填志愿,高考成绩公布后的一个星期左右的时间就是填报志愿的时间。有的学生心中早有梦想的高校和专业,再依照自己的成绩,参考希望求学的城市,较快确定了自己的大学和专业;然而,更多数学生对大学、专业了解较少,一时之间,只得凭着对大学的一知半解来填,结果有喜有忧。 考生们常常表示大学太多太难选,其实,只要合理定位、充分了解大学,适合您的大学就会“浮”出来。 “识”透,才更易选择 如今我们处于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和我20世纪90年代选择大学的时候相比,信息早已不再贫瘠,更多的时候是需要我们在众说纷纭的浩瀚信息海洋中去伪存真,寻求对大学的客观认识。但通过咨询会与考生面对面的接触,我发现如今的中学、家长和学生,在如何认识并选择大学的问题上,与我当时比并没有太多本质的不同。中学和家长对学生的人生发展规划依然缺乏指导,对大城市和“热门专业”依然盲目崇拜,这就导致了近乎完全地以分数来选择学校,而忽略了学生的长远发展。 对于大学的选择,首先应建立在对大学了解的基础上。我们应注意到,大学并非千篇一律,而是各有风格、优势和特色,学生也各有个性、特长和潜能,大学阶段将塑造学生的品格和专业素养、奠定学生的人生基础,因此寻求大学和学生的两相匹配,将有利于学生的长远发展。 通过互联网,我们很容易了解到大学的办学历史和发展历程、办学层次和师资力量等信息,这些都是学校办学水平的外在表现,也是最容易量化的指标。但是,与学生发展息息相关的还有学校办学的内在水平,比如在课程设置、个性化学习、双学位、转专业、科研实践等教育教学管理方面灵活的制度设置,将能给学生提供更大的发展空间;优良的校风和学风,则提供了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这些学校的“内在水平”“软实力”可以通过学生的培养质量,学生毕业时的国内国外深造率如何、就业去向怎样,乃至中长期的发展情况反映出来。而这些,正是选择院校时可以参考的重要因素。 对于高三学子而言,进入大学主要是进行专业学习,所以了解学校有哪些优势学科和特色专业也很关键。即使是最有名望的大学,也很难说所有学科的实力都是最强的,反过来,也许某所并不被关注大学的某个专业,由于学校的隶属关系原因或是在长期的办学历史中,自然形成了独树一帜的风格,做到了“术业有专攻”。在我们了解大学的过程中,互联网是最重要的辅助工具,除了各类官方网站和招生简章的介绍,家长和老生们的评论也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当然,大学对自身和专业都会有不同程度的包装和宣传,甚至言过其实,这就要求我们要有一双火眼金睛,客观地去看待和分析所获得的各类信息。 大学之选,不要“纠结” “纠结”起来:一是纠结于所选大学是否适合自己,二是纠结于所选大学实力够不够、名气大不大,三是纠结于大学与专业孰轻孰重。其实,只要以兴趣为导引、以未来发展来定位,就可以把“纠结”抛一边,做出正确的决定。 兴趣是学习的动力,英国的教育家怀特海德曾说过:“归根结蒂,作为学生,你们必须要把学习当作一种享受、一种乐趣”,如果专业与个人兴趣没有关联,大学的学习生活只怕将味同嚼蜡。我建议,学生首先应该在中学和家长的指导下,对自己的个性、爱好、特长和天赋有一个全面、深入的了解,综合分析各方面因素,确立自己未来的职业理想及人生志向,是从事科学研究,还是经济管理,抑或是做一位救死扶伤的医生?有时候,在人生道路上选择了适合自己的方向,相比起来更有可能得到快速发展的机遇。在此基础上,充分了解各大学相关学科专业的发展情况、培养特色,与职业的关系和发展脉络,以及为考生提供锻炼专业能力的平台有多大等,结合自身的成绩水平,对大学的选择也就呼之欲出了。 至于大学的实力与名气,没有统一的评价体系与完全客观的统计为考生提供参考,但层出不穷的排行榜却不少。这时,就需要理性地看待和参考大学排名。目前国内大学排名如雨后春笋般冒出来,国外的成熟产品也将中国大学纳入了排名体系,但无论是哪类排名,都是要建立一个评价体系,将搜集到的大学各方面数据指标加以量化并赋以权重,在数据真实可靠的前提下,排名的侧重点不同,如规模、人均、投入产出比等等,就会导致排名的结果大相径庭。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作为一所小而精的研究型大学,在各个排行榜上的位置有很大的差别,正是大学排名算法差异性的反映。相比起来,针对某个专业办学质量所建立的评价体系,所需的指标相对要纯粹一些,同时也避免了各专业办学水平不一带来的干扰,因此专业排名更具参考意义。 那么,如何参考排名?排名从某个程度上说反映了办学的声望,选择学校或专业时参考排名对学生远期的发展必然是有利的,但不能唯排名论,古话说“文无第一,武无第二”,对某个排名来说,名次相近的大学或专业,之间的排序不一定是客观的。选择一个评价体系适合自己的排名,圈定一个名次范围,在其间仔细挑选学校或专业是最合理的做法。 选大学还是选专业?归根结底都是追求品牌效益,但是相比起来,专业的选择将对日后的发展产生直接影响,因此应该是首先要考虑的。总的来说,与其在名校读一个不喜欢的专业,还不如在一个感兴趣的专业中扎实发展,但正如我们上面所说的,把选择的范围放大一些,相信可以找到一所对你而言声望与专业优势能够达到平衡的大学。那么,是选综合性大学还是学科优势突出的大学?二者其实并不矛盾,综合性大学学科门类全,人文气氛相对要浓厚一些,但也会拥有一定数量的优势学科,而专业型大学通常学风醇厚,人均资源丰富,作为大学该有的都不会少,因此在二者之间,仍应以专业为导向进行选择。 另外,在选择学校的过程中,对于国人而言,大学所处的地理位置非常重要,到大城市读书,可以开拓思维,增长见识,机会也会更多一些。但是在信息时代,大城市的优势在迅速减弱,目前查阅文献资料、联系实习机会、投递简历等一系列与学生发展相关的活动对互联网的依赖已经非常深,而随着交通的发展,城市之间的距离也在缩短,交流活动更加频繁,合肥作为一个中部省会城市,乘高铁到北京、上海、杭州、武汉等周边城市,时间都在四小时以内,到南京甚至只要五十分钟。因此,学生在哪里学习并不重要,如果能够远离大城市的喧嚣,有一张平静的书桌安心为学,或许可以为未来的人生奠定更加深厚的基础,欧美许多著名大学如斯坦福和剑桥,都不是在大城市。 大学之选,落脚于“分数” 无论选得多仔细,如果不能达到目标院校的录取分数,一切都是空谈。目前,在全国普遍实行出分填志愿、平行志愿投档的情况下,历年录取分数成了衡量大学好坏的标准,几乎成为学生和家长填报志愿的唯一参考。高考成绩被使用到了极致,似乎什么样的成绩不上对应的学校就是吃亏了。其实大可不必如此,如果能够基于我们的人生规划,再有梯度地选择合适的学校,确保能上心仪的专业,就是对分数最合理的使用。 大学对于人生而言,是最关键的一步,向左走,还是向右走,决定了我们能够从大学得到怎样的精神面貌,怎样的文化气息,怎样的公共情结,以及伴随一生的印记。认识和选择大学是一个系统工程,我真心地希望广大的中学生朋友能够踏入心仪的高等学府,从这里启航,实现人生的梦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