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时评:谁辜负了高中生的“最强科研意愿”? -j9九游会官方

2014-05-29 13:20:15   来源:现代教育报   点击:

  昨天,中国、美国、日本、韩国四个国家于2013年联合开展的高中生科学意识比较研究结果出炉,研究发现中国高中生对科学的喜爱程度最高,研究意愿最强,但是由于缺乏条件中国学生开始科学课题研究最晚。
 

  如此结果让人一喜一忧:喜的是,我国的高中生对科研并不缺少兴趣和热情,态度也很“端正”——这是从事任何一件事大有作为的前提;忧的是,由于条件不足,如缺乏实验工具、具体的指导和宽松的条件等,中国学生开始课题研究最晚,集中在初中、高中阶段,和美国、日本、韩国相比,中国学生从一年级到初中二年级,进行自选课题的比例是四国中最低的,六成学生没进行过自选课题研究。
 

  ——这,或许能回答钱学森之问:为什么我们培养不出杰出的一流人才?换句话说,是谁辜负了孩子们的最强科研意愿呢?
 

  培养出一流人才确实需要实验工具等硬性条件,但更需要软性的宏观环境、氛围以及机会。
 

  曾有人做过一个统计:整个20世纪100年当中,诺贝尔奖得主一共有159人次,这些人开始从事得到诺贝尔奖的工作时,年龄30岁以下的占20%左右;1/3左右的人做出顶尖成绩是在20几岁;40岁以下出成绩的是67%,占2/3。这就意味着,那些在40岁左右做出得到诺贝尔奖工作的人,其实在20多岁就已经进入了那个领域并站住了脚跟。推论下去,这些人差不多在十七八岁就开始投身科学了——而这,恰恰正是高中阶段。
 

  宏观环境和一国整体的综合实力有关,也和一国整体的科研氛围有关,比如像欧美国家,他们的综合国力整体实力还是要强一些,他们对孩子们科研素养、问题探究意识的培养整体也要早一些,他们中不少国家在小学高年级就开始培养学生的课题研究意识了,而对问题意识的培养更是贯穿从幼儿园到大学教育的始终。
 

  与宏观大环境段时间不易改变相比,入门机遇的改变相对较为容易、经过努力也完全可实现,比如上述提到的“翱翔计划”“雏鹰计划”等。
 

  近年来,像北京等不少地方已经开始意识到这些问题,先后推出“翱翔计划”“雏鹰计划”等,把科学研究的对象下移到高中生。实现个别有科研潜质的学生和科学家们对接。但整体看来,对于大多数高中生而言,并没有形成某种科研意识和氛围。
 

  多年前,曾有60多位科学家发出倡议,建议国家重点实验室向中学生开放,让孩子们接触第一流的科学家和设备。要给青少年自由发展的机会,引导他们走最实、最直的路。可是,真正落实的又有多少呢?
 

  人们在谈及诺贝尔科学奖时,总羡慕西方欧美日等国家,刚开始是震惊,继而是反思,思而不得的结果是“熟视无睹”乃至“麻木”。前些年,不少人竟然把国人的不被诺贝尔科学奖青睐的主要原因归咎于诺奖评委会“对国人的歧视”,甚至对莫言的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也有不少人归结于“中国的崛起”,却从来认真不想一想,不扪心问一问。我们和别的国家差在了哪里?我们为此做了哪些具体的工作?
 

  研究显示,在欧美多数国家,课题意识和科研意识的培养在小学乃至幼儿园就开始了。当然,他们并不是像我们常做的那样进行刻意强调和针对个别“苗子”,那是一种润物无声的潜意识的长期熏陶。相比他们,我们的教育是不是太功利了?是不是太鼠目寸光了?
 

上一篇:轻松备考:缓解考生紧张失眠的5大诀窍
下一篇:心理疾病频发:中高考之后学生更需要关爱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