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身边不乏这样的同学:课堂上都听懂了,但自己练习就不会做;一看答案就“恍然大悟”,但考试时,依旧一筹莫展;一重读就能回想起,但合上书,书里的内容就消失无踪了……你是否也有这样的经历?是否因此而责怪自己学习很倒霉?如果是这样,一定要注意了。 你之所以出现这种问题,并非因为你无能和笨,而多半是因为你对自己的学习能力产生了错误的评估(能力错觉)。 所谓能力错觉,就是你自认为已经理解了,明白了,掌握了,可事实并非如此。举个栗子:混字游戏通过重排字母顺序,得到一个新的单词或短语。如给出一个短语“me,radium,ace.”,你能对其重新排序,得出一个备受尊重的物理学家的名字吗?要动动脑筋吧?但如果立马告诉你答案,紧接着你就“灵光一现”,认为自己玩混字游戏的能力要比实际强多了。 同样,再回到学习中,如果你只是边做习题边看答案,然后自欺欺人地说“太好啦我懂啦”,那么答案根本就不属于你,因为你几乎没有把这些概念编织进脑子里。仅仅看一眼问题答案,就以为自己会了,这是学习中一种最普遍的能力错觉,也是许多同学学习低效的根源。 说来可能令许多同学惊讶,竟然随意划重点和标下划线也会产生能力错觉。老师一敲黑板,同学就赶快划重点,或浓密标记。或者老师讲到哪里,笔记就做到哪里。你看笔记内容,确实很整洁很有条理。但如果以为到此为止就可以的话,就是自欺欺人。这一点可以从那些拼命做笔记,成绩却不见提升的同学身上看出来。那么,面对这种情况,如何减少能力错觉现象呢?专家有5条建议: (1)注重提取练习 学习完之后,试着回想学习材料,这种方法叫提取练习(回顾所学,提取关键概念)。比如,阅读一篇散文后,合上书,努力回想,看看自己能想起什么,有什么深刻的印象。回想时,让大脑提取关键信息,而非通过重复阅读被动地获取知识,将让你更加集中高效地利用学习时间。 (2)坚持独立练习 专门抽出时间,不借助参考答案,自己独立测试。一位老教授指出:课堂中学到一个概念和能用概念解决一个实际问题,完全是两码事,这也正是一名普通学生和一位老练成熟的科学家及工程师的不同之处。就我所知,要实现概念的应用的飞跃,唯一方法就是不断地运用概念,直到其变成自己的第二天性,就可以像使用工具一般信手拈来了。 (3)钻研什么,就专注什么 学习想要一口吃成胖子是不现实的,因此对于各方面都需要学习的同学,一开始最好集中精力于某一科。这科学好了,学第二科就会更容易些;再学第三科,又会更简单些,以此类推,最后会发现,学习其实并没有那么难,这也可以解释为什么有的人特别善于学习。他们的大脑有一套成熟的学习机制,就像打字员一样,甚至不用思考,打字速度也不受影响。 (4)打破思维定势 有个哲学家说过:如果你唯一的工具是锤子,你往往会把一切的事物看成钉子。这句话适合每一位初学者自省。通常,有效的学习模式是一道题,你能找到几种不同的解决方法。这类似于在不同学科之间的转换,在不同领域间创造联系,有利于创新。 (5)“笨”一点 “笨”一点结果可能更好。生活中你会发现很多自认为聪明的人取得的成就往往不如那些“笨同学”。 “聪明孩子”往往能快速理解,举一反三,迅速掌握知识的60%,然后就认为自己已经掌握了彻底掌握,从而迅速失去学习兴趣,转攻别的领域,实则只掌握了基础或常识部分,而这部分通常并不是知识的精髓! 反过来,“笨同学”真的笨吗?他们往往是知道自己“无知”,清楚自己的水平和层次,所以能不断深入探索,经历并忍耐后面漫长的缓慢成长,逐渐迈向卓越。 综合运用好这些点,尽量避免出现能力错觉,进步,不可限量! |